摆脱“范式陷阱”,培养创新人才 ——北大教授卢晓东作客“前湖论道”畅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卢教授首先援引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指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即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具有重大意义。接着,卢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耶鲁大学、墨尔本大学等高校各类研讨课教室的形态和内部配置,分析其心理学特点和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同时介绍各高校在小班上课和研讨课教学方面的做法、经验和效果。卢教授认为,建设研讨课教室、开展研讨式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对培养创新人才意义重大。卢教授的讲解和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在座师生的浓厚兴趣,大家积极思考、参与互动,现场洋溢着浓浓的研讨氛围。
卢教授乘势又抛出了一个重要话题,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独辟蹊径地从英国科学家"以小胜大"所显示的强大创造力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提出了"范式陷阱"的概念。卢教授指出,每种常规科学都形成了一定的范式,而在旧的范式中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不断在旧范式中取得成功的人,其陷入旧的范式陷阱就越深,越难跳出陷阱而做出创造。比如延续了几千年的八股和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范式陷阱,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整体地、心甘情愿地深陷其中而不愿也难以自拔,所以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也就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考试制度和内容、奖学金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范式陷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卢教授最后向大家介绍了北京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三项改革措施:一是减少本科毕业学分要求,以减少结构化学习量,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二是改革现有考试制度,防止"范式陷阱"的形成;三是从根本逻辑上改革奖学金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前湖论道"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期间掌声不断、气氛热烈,与其说是一场报告会,不如说它更象一场精彩的研讨课。报告和互动结束后,朱友林副校长兴致勃勃地作了总结。他高度称赞卢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立意高远、精彩纷呈,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探索,既有国际视野,又联系了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朱校长指出,在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关键时刻,"钱学森之问"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强烈震动和广泛思考,如何破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这道艰深命题?教育部和各高校纷纷作出了自己的尝试和努力。卢教授的精彩报告为我们又一次带来思想的碰撞,为我校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各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系正副主任、各专业负责人、特色实验班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务办主任、教师代表,教务处全体同志,以及有关教学点、兄弟院校同志共三百余人参加了本次"前湖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