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通识教育,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前湖论道”第五期专题讲座举行
4月12日上午,行政楼一楼多功能报告厅座无虚席,由教务处举办的"前湖论道"第五期专题讲座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张翼星教授以他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为南昌大学师生阐述"通识教育"的起源、含义和作用,解读其与专业教育的联系,以及"当今大学通识教育的几个问题"。讲座由朱友林副校长主持,各学院(系)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副主任,教务办、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全体同志,以及教师和学生代表听取了张教授的精彩报告。
张翼星教授指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主要来自西方现代大学思想,西方现代流行的lib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和genera education(基础教育)合译为"通识教育"。虽然中国大陆于本世纪初才开始推行通识教育,起步比西方整整晚了半个世纪,但是从古至今却有着可以依托的传统经验,拥有厚积薄发的宝贵资源。古代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记·学记》中"知类通达",近代王国维"全人"理念,以及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教育思想等,无不闪烁着"通识教育"的光芒。
张教授认为,"通识教育"从大学性质看是"要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从大学培养目标看"要融合科学精神与陶冶人文精神",以上两点构成了"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我国教育事业,曾受国际国内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一度把专业和教研室划分得很窄、很细,人为地割裂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人们习惯于"重专业轻基础,重应用轻理论,重操作轻思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通识教育是我国教学史上实质意义上的改革。"张教授谈到,现阶段虽然还存在着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开设普遍缺乏自觉性、理工科与文科课程开设不平衡等问题,但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西方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结合,加强宣传,克服学生、家长和教师中存在的顾虑和障碍,正确处理好治学上的通与专或博与深、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走出适合我国大学教育的新路子。